當本杰明·塞斯科以8500萬歐元的天價加盟曼聯時,球迷期待他能夠解決球隊的鋒無力問題。 然而現實卻殘酷得令人窒息,這位22歲的斯洛文尼亞前鋒在剛剛結束的曼市德比中首發登場,全場僅觸球20次,1次射門,丟失球權8次,傳球成功率低至57%。 這是他代表曼聯出戰的第5場比賽,總上場時間已達250分鐘,但進球和助攻數據依然雙雙掛零。

在伊蒂哈德球場,塞斯科如同大西洋上的浮木般孤立無援。 比賽初期他曾有一次遠射考驗了曼城門將多納魯馬,還有一次插上擺脫格瓦迪奧爾的防守,卻因停球過大錯失良機。 隨著曼城接管比賽,塞斯科長時間無法觸球,參與度急劇下降,最終在第79分鐘被齊爾克澤換下。

這種遭遇與他的前任霍伊倫德如出一轍。 上賽季霍伊倫德在曼聯場均射門僅1.05次,在全英超前鋒中墊底,禁區內觸球次數場均不足3次。 這位丹麥前鋒身高超過1.9米但頭球成功率僅38%,停球失誤率高達27%。 他整個賽季為曼聯出場37次,僅打進7球,最近17場比賽更是顆粒無收。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霍伊倫德剛剛轉會那不勒斯就首秀破門,仿佛印證了問題并不在球員本身。 而曼聯離隊球員如安東尼(租借至貝蒂斯7場3球2助攻)、拉什福德(維拉3場3助攻)的爆發,進一步驗證了曼聯環境對前鋒的抑制效應。

戰術體系的適配性問題尤為明顯。 主教練阿莫林采用的3-4-3陣型強調中鋒的支點作用,但曼聯邊鋒群更傾向于內切射門而非傳中,導致中鋒孤立無援。 數據顯示,霍伊倫德上賽季僅獲得拉什福德2次助攻,B費則從未為他送出助攻。
塞斯科在曼市德比中的遭遇幾乎完美復制了這一困境。 他全場僅獲得20次觸球機會,是所有首發球員中最少的。 這不是偶然現象,此前對阿森納他只有7次觸球,對富勒姆17次,對伯恩利只有8次。

曼聯中場支援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 德比戰中,費爾南德斯和姆布莫的輸送乏力,B費雖然觸球86次,但只有2次傳球形成射門。 烏加特作為單后腰獨木難支,無法有效組織進攻。
球迷們對這種情況已經出離憤怒。 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對主教練阿莫林和球隊戰術體系的批評:“塞斯科和霍伊倫德遇到了完全相同的問題,根本沒人給他傳球! ”“曼聯的體系讓霍伊倫德掙扎,現在又輪到了塞斯科。 這意味著問題不在球員,在體系! ”
曼聯的“球星黑洞”效應正在延續。 離隊球員的爆發印證了C羅曾經的“魚缸論”,曼聯的高壓環境確實抑制了球員的表現。 霍伊倫德在比賽中甚至遭遇過自家球迷換人時的歡呼,這種輿論壓力遠超其他俱樂部。
技術統計數據揭示了問題的嚴重性。 霍伊倫德在曼聯時期的關鍵數據全面墊底:場均射門1.05次(豪門前鋒中排名第20),場均禁區內觸球不足3次。 而今塞斯科的前4場比賽數據同樣慘淡:0球0助,場均觸球僅13次。
曼聯整體攻擊力的萎靡更是觸目驚心。 球隊上賽季24輪比賽僅進29球,與水晶宮持平,只比降級區的萊斯特城多不了幾個。 本賽季至今,曼聯在英超排名第15位,攻擊力依舊未見起色。

教練組的球員使用方式也引發質疑。 組織核心B費被安排到邊路消耗體力,有創造力的年輕中場梅努被固定在后腰位置,限制了前插和創造力。 卡塞米羅身體機能明顯下滑,本賽季傳球成功率暴跌至52.9%,卻依然被當作戰術基石使用。
防守體系的問題也影響了前鋒表現。 曼聯因后場失誤丟球已達6次,全聯盟最多。 馬茲拉維滑倒送禮、巴因德爾出球失誤等低級錯誤頻發,迫使前鋒們需要回撤協助防守,進一步削弱了進攻威脅。
霍伊倫德在曼聯的最后時期已經表現出信心崩潰的跡象。 他在比賽中頻繁抱怨隊友傳球選擇,甚至與加納喬和阿莫林發生激烈爭論。 阿莫林曾透露,霍伊倫德訓練中雖受鼓勵,但“缺乏冷靜影響臨場判斷”。
如今塞斯科似乎正在走向同樣的心路歷程。 曼市德比中他下半場幾乎隱身,缺乏主動性,表現出與身價不符的競技狀態。 這位身價高達7000萬歐元的前鋒,如果進球荒持續到冬季,可能引發信心危機和身價下跌。
曼聯鋒線魔咒已經成為系統性危機的縮影。 戰術體系與球員特點不匹配、更衣室凝聚力缺失、年輕球員培養機制失效等問題交織在一起,讓每一位加盟的前鋒都難以發揮真正實力。 從安東尼、霍伊倫德到如今的塞斯科,高價引援接連失敗的模式正在不斷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