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遭遇網暴,現在幾乎成了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一著不慎,一言不合,他們就可能會從全民偶像、行業標桿的位置上跌落為“網民公敵”“群嘲對象”。而且過往名氣越大,成就越高的企業家,似乎越容易遭受這樣的待遇,前有馬云、曹德旺、俞敏洪,近有……
洶涌的負面輿論確實是件令人氣餒的事,所以有些企業家開始淡出企業經營,有的是遠離媒體,有的是刪除社交媒體賬號、關閉評論區……
曾一手將兩家國企帶入世界500強的著名企業家宋志平,說過一句話,“韌性是企業家的精神底色”。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人,并很想寫寫他的故事,因為他曾遭受的輿論暴力要比上述那些企業家,不知大了多少倍。而他在經營企業時所展現出的韌性,也很能體現宋志平這句話的真諦。
這個人就是曾經的“體操王子”,后來的李寧體育用品公司創始人李寧。
從“體操王子”到“國家罪人”
李寧8歲開始練體操,17歲入選國家體操隊,18歲時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一鳴驚人,獲得自由體操、鞍馬、吊環三項金牌。
李寧真正讓世界為之震撼的是1982年體操世界杯上的表現:在男子7個項目里,李寧一人獨得六塊金牌加一枚銅牌,創造了世界體操歷史上空前的神話。這一成績,在體操世界杯歷史上至今無人打破。“體操王子”的贊譽自此響遍大江南北。
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是李寧的封神時刻,他一日之內奪得三枚金牌,另外還獲得了兩枚銀牌和一枚銅牌,成為這屆奧運會中獲得獎牌最多的運動員。美國媒體驚呼他是來自東方的“力量之塔”和“使人傾倒的小巨人”。

回國后,李寧受到英雄般的待遇,老家廣西等地還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數萬人夾道歡呼,鞭炮齊鳴、鑼鼓喧天。
四年之后的漢城奧運會上,中國男子體操隊正處于青黃不接的時期,已過巔峰狀態的李寧帶著傷病,頂著壓力上場,結果失誤頻頻。回到休息室時,李寧愧疚地對隊友們說了句:“弟兄們,我對不起大家”,說完淚如雨下。
漢城的失利讓李寧瞬間從“體操王子”變成了“國家罪人”,從媒體到民間,到處都是對李寧的譏諷和謾罵。回國下飛機時,李寧為了避開人群,特意選擇了一個沒人的通道,結果被工作人員奚落:“哪里不好摔,跑那摔去了。”
辱罵的信件更是像雪片一樣飛來,有人給他寄刀片,有人寄子彈,讓他謝罪自殺。還有人寄上吊繩子,譏諷他“你不愧是體操亡子,快去上吊吧!”
后來李寧回憶,那段時間給他的影響很大,一度失去了生活的動力。
但他內心不甘,決心要再創出一片天地。退役時,他說:“無論我將來走到哪里,無論我做什么,都不會離開體操,離開體育。”
他放棄了擔任廣西體委副主任的機會,準備到深圳辦一所體校,繼續為國家培養運動員,參加比賽。
但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李寧此后的人生軌跡。這個人就是李寧人生中的“貴人”李經緯。
步入商界
李經緯是一個有體育背景的人,他曾任廣東省三水縣體委副主任,對運動員一直有著特殊的感情。
1975年李經緯調任三水酒廠廠長,后來無意中了解到一個運動飲料的配方,健力寶由此誕生。在李經緯的策劃和運作下,1984年奧運會時,健力寶被指定為中國運動員的專用飲料,自此風靡全國。李經緯也成了當時改革開放的先鋒人物。
李經緯對李寧的遭遇很同情,但憑借敏銳的商業嗅覺,他更懂得李寧身上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
他勸說李寧放棄辦體校的想法,建議李寧先搞好經濟,再用經濟發展體育。就這樣,1989年4月李寧來到健力寶公司,擔任李經緯的特別助理。
在李經緯的支持下,1990年健力寶運動服裝公司成立,主要從事“李寧牌”運動服裝的生產經營,李寧擔任總經理。
因為有過借助奧運會推廣健力寶的成功經驗,李經緯與李寧聯手策劃了借助1990年北京亞運會,營銷“李寧牌”運動服的活動。當年,第一批“李寧牌”運動服被選為第十一屆亞運會圣火傳遞指定服裝、中國國家代表隊領獎服及中外記者的指定服裝。
淡出公眾視野兩年的李寧,以另外一種形勢再次回歸,11億中國人也因此都知道了“李寧牌”運動服。“李寧牌”開始聲名鵲起。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李寧運動服被選為中國體育代表團的專用領獎裝備,結束了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穿外國運動服的歷史。這是中國體育服裝產業崛起的開端,也是“李寧品牌”走向發展快車道的起點。奧運會后,公司營收連年翻倍增長。
但李寧此時心里卻有個“結”,因為公司屬于健力寶全資子公司,而健力寶的控股股東又是三水縣政府。服裝公司屬于國有資產企業,而他想干的是一個具備現代企業模式的企業。在咨詢了行業專家的意見后,李寧決心找當地政府和健力寶公司攤牌,談分家。沒想到,對方卻極為大度,全力支持李寧自立門戶。
李寧隨后分三次歸還了健力寶歷年投入的1600萬元現金,開始獨立發展。他還將公司總部遷到了北京。
李寧雖然是專業運動員出身,但在李經緯以及一些行業專家的影響下,卻很早就意識到專業人才的重要性。
獨立之后,他將早期公司里的一些親戚朋友請了出去,同時引入了不少職業經理人。他不僅給予這些職業經理人充分的信任,也大膽放權,甚至將總經理的職位都讓了出去。而這些人也為李寧早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李寧說:“做商人,我的愿望靠大家來完成,光靠我一個人做不成什么大事。”
公司發展得順風順水,1998年35歲的李寧進入北京大學法律系攻讀,4年時間里,他與小自己十幾歲的一群同學一起上課、自習、背法條、去食堂打飯,期末熬夜復習、考試。有老師評價他:“李寧是一個真正讀書的人,不是來混學位的。”
北京奧運的助力
2004年6月,李寧以12.7億元營收、9400萬元凈利潤的成績單,順利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李寧也因此成為10億級身價的企業家。
不過此時李寧公司面對的市場局面,已經大不如以前,千禧年后,國際體育用品巨頭在中國市場紛紛加力。2003年,李寧國內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已經被耐克奪走,緊接著2004年,阿迪又搶走了第二的位置。
而在下沉市場,隨著一批諸如安踏、匹克、鴻星爾克等一眾國產體育服裝品牌的涌現,李寧的市場優勢也不再明顯。
當時李寧公司高層認為,李寧的產品在設計、科技感上太弱,所以開始與外部合作開發高科技創新產品,并且以優厚待遇雇傭了很多“空降兵”。
但團隊成員之間缺乏磨合,加之推倒以前的產品、市場策略后,造成了李寧的市場定位與管理上的混亂。公司戰略在時尚與體育、本土和國際之間搖擺不定,內部管理上也出現機構臃腫,人員冗雜、渠道管理粗放等問題。
不過品牌勢能及渠道門店的高速增長,還是讓李寧公司保持著不錯的市場增速。只是明眼人都能看出,其在產品力、品牌力、渠道能力上,跟耐克、阿迪這樣的巨頭,差距還很大。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掩蓋了這些隱患。
在當年的奧運贊助商競爭中,阿迪達斯憑借雄厚的財力,擠掉李寧成為勝者。這是李寧公司第一次落選奧運贊助商的位置。不過李寧公司另辟蹊徑,與中央電視臺奧運頻道簽約,為所有主持人、記者量身打造專業服裝。奧運期間,李寧品牌的LOGO通過央視出鏡記者、主持人,出現在億萬觀眾面前。這精彩的擦邊球,一時成為媒體和大眾津津樂道的話題。
更引人注目的是,奧運會火炬點燃儀式,是由李寧本人親自完成的。而這也喚醒了很多人對李寧過往輝煌的記憶。已經退役20年,且患有恐高癥與腰傷的李寧,為了此次任務,秘密訓練了不短的時間,一個月內甚至掉了10斤體重。

這兩件事,讓李寧品牌重獲榮光,公司也進入發展的巔峰時刻。
2009年,李寧公司營收突破80億元,凈利潤達9.45億元。2010年,公司營收94億元,凈利潤達到11.08億元,市場占有率也超過阿迪,躍居第二。
但此時的李寧公司已是強弩之末。
巔峰跌落
2010年末,李寧公司股價突然出現暴跌,其直接原因是2011年二季度的訂單增幅為零,且總金額還出現了下滑。與之對比,市場的平均增長率則近20%。
以前被高速發展所掩蓋的問題,開始顯現。
為了扭轉頹勢,李寧公司管理層提出了高端化+年輕化的戰略。2011年初,空降而來的鞋系統總經理,迅速砍掉了299元以下的SKU。但過往幾年的高速增長,讓行業普遍對市場發展趨勢產生誤判,所以此時都在降價去庫存,而李寧卻逆勢提價。
強行拔高的李寧產品,在價格上向耐克、阿迪看齊,但在品牌與產品力上卻與之無法比肩,外加放棄了原來的高性價比優勢,結果導致消費者大量流失。
更大昏招是年輕化戰略,為了爭奪年輕消費群體市場,李寧公司將產品定位瞄準了90后人群,并發動了聲勢浩大的“90李寧”宣傳攻勢,口號也從“一切皆有可能”變成了“Make The Change”。
但李寧產品的忠實群體,過去一直是70后、80后,他們都是見證、了解李寧輝煌的人群。而鋪天蓋地的“90后李寧”的廣告,卻結結實實讓他們感到了被李寧品牌所拋棄。另一方面,追逐國際范的90后,對李寧和李寧品牌的故事,并不了解,也不感興趣。所以品牌轉型,并未成功吸引到這些人群。
另外李寧公司過去注重渠道門店數量擴張,卻疏于精細化管理。2010年時,李寧旗下的門店數量已突破8000家,其中絕大多數為加盟門店,但門店形象以及銷售缺乏統一規劃和指導,導致店鋪形象、銷售水平參差不齊。
2011年后,在行業規模增幅下降以及品牌轉型時,很多李寧終端門店庫存積壓嚴重,不得已開始加大折扣力度,這也令門店業績下滑,盈利能力惡化。頻繁的打折,還嚴重影響了李寧的品牌形象,令其高端化戰略成為空談。
2012年李寧公司扣非凈利潤虧損超21億元。
困境中的李寧,引入了新的投資方和高層管理團隊。新團隊上任之后,對原有渠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縮減,同時增加了直銷渠道的數量,并且提出了“三步走”的轉型計劃,目標是將李寧公司從傳統批發模式向以“有指導性的訂貨會訂單+快速補貨+快速反應”為特色的零售導向模式轉型的公司。
這些舉措,雖然部分取得了成功,比如庫存結構得到了優化,新品銷售額和占總銷售比提升,售罄率和零售同比也隨之提升,銷售情況逐漸好轉,但依然沒有令公司擺脫虧損的狀態。
特別是劇烈的人事動蕩,以及經銷商體系變化,讓主要戰略部署沒有得以很好地執行,這次改革也以失敗告終。
2014年李寧公司凈利潤虧損7.81億元,這是其連續第三年虧損,整個企業處于資金鏈幾近斷裂的危險境地。
重挽危局
李寧曾在一次訪談中表示,做運動員時,成功就是成功,失敗就是失敗,沒第二次。但是做生意不一樣,可以更有韌性(可以重來)。
2014年底,李寧重新回歸公司一線,代理CEO。
李寧的回歸讓持續虧損的公司團隊,人心開始穩定,而其創始人的身份以及對行業的深刻了解,也大幅提升了管理層決策的執行力。
上任之后,李寧重拾創始口號“一切皆有可能”,并且加強對費用的控制,2014年底,公司第一次放棄贊助國家體操隊,此后不斷精簡開支,減少廣告費用和明星代言。
李寧還對渠道結構進行持續優化,包括提升對經銷商的支持及管控力度,開拓線上銷售渠道、改善店鋪形象、加強培訓提升終端銷售人員業務能力等等。
另外,對商品運營模式進行更精細化管理,包括結合市場調整長、短生命周期的產品組合,針對南北市場差異進行產品設計、組貨、折扣等一系列措施。
在李寧的親力親為之下,2015年李寧公司止住頹勢,開始扭虧為盈,特別是庫存周轉天數重回行業正常值。
發展到2017年,李寧公司的經營現金流重回10億元級別。
如果說2015年是李寧由死向生轉折的一年,那么2018年就是李寧公司實現飛躍的一年。
這一年在紐約時裝周上,“中國李寧”的“悟道”系列,驚艷世界。在紐約時裝周最后一天,李寧的微信指數暴漲7倍。發布會后三天,有關李寧在紐約時裝周的推文曝光總量超過了1500萬次。

2018年,主打國潮風的“中國李寧”服裝銷量超過550萬件,售罄率超過70%。更重要的是,“中國李寧”系列甩掉了李寧品牌低端、產品力弱的形象,受到年輕消費群體的廣泛歡迎。過去強行擁抱90后未果的李寧品牌,通過扎實的產品力,重新贏得了這個群體。
李寧公司的業績也因此水漲船高,2019年李寧公司營收138.7億元,相比2014年的67.3億元營收翻了兩倍,凈利潤從2014年的虧損7.81億元轉變為盈利14.99億元。
資本市場對于李寧的表現,也寄予熱烈回應,2019年后,李寧股價開始翻倍式增長,成為全球運動服裝頭號熱門股,2021年9月,其市值一度突破2800億港元。
國潮系列產品的成功,看似是一次意外之喜,但背后實則是李寧本人對時代變化的積極追隨。60后的李寧,不是一個擅長社交的人,但為了拉近與年輕消費群體的距離,他2015年就開通了微博,練就了一手賣萌,寫“雞湯文”的本領,甚至還看起了電競游戲比賽。
正如他2015年回歸一線時所說,我太有名了,有時候就會把團隊的光彩全搶了,因此我就往后。但是今天公司的需要,社會市場也改變了,我需要出來跟大家更多地交流。
在筆者看來,這正是李寧韌性精神的一種體現。就像他的教練對他的評價:李寧的特點是不放棄、夠堅韌、技術好、心態強。
近兩年,由于國潮熱退卻、行業競爭激烈以及高端化進展不順等因素,李寧公司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之中,股價也隨之大幅下挫。
很多企業陷入頹勢之后,往往很難扭轉局面,而其根本原因源于難以跟上時代潮流的變幻。所以人們才常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但我相信一個具備韌性的企業家,總會積極擁抱變化,在時代的潮起潮落之間,創造出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