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三菱汽車發布最新公告宣布,鑒于中國汽車產業迅速轉向電動汽車的影響,公司對該地區戰略進行重新評估,并決定終止與沈陽航天三菱汽車發動機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資合作關系,同時停止在該公司的發動機業務運營。
這意味著,三菱汽車正式退出中國市場,徹底在中國汽車生產舞臺“謝幕”。隨著三菱汽車的退出,航天三菱也發生工商變更。7月2日,“沈陽航天三菱汽車發動機制造有限公司”企業名稱變更為“沈陽國擎動力科技有限公司”,三菱商事株式會社、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馬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退出股東行列,由沈陽建華汽車發動機有限公司、中國航天汽車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賽苜科技有限公司分別持股,其中北京賽苜科技有限公司持股49%。同時,
公司經營范圍出現變更。
1997年8月,三菱汽車與中國航天汽車等企業在沈陽成立了沈陽航天三菱汽車發動機制造有限公司(簡稱“航天三菱”),總投資2999萬美元,致力于汽車發動機的生產與銷售,其初衷是利用三菱先進的發動機技術,結合中國本土的生產資源和市場優勢,打造一個高效的發動機供應基地,不僅滿足三菱汽車在中國的整車生產需求,還能開拓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市場。據了解,巔峰時期航天三菱提供的發動機占據國產車型三成份額,包括吉利、長城、東風、北汽、東南、獵豹等都曾使用三菱發動機,三菱也被稱為“國產車教父”。2017年5月,航天三菱迎來第500萬臺發動機下線,當年全年發動機銷量80萬臺,創歷史新高。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浪潮的興起,市場需求發生巨大轉變,傳統燃油汽車市場份額逐漸被自主品牌壓縮,新能源汽車對動力系統的需求轉向三電系統,對于發動機的需求大大減弱,同時國產自主品牌也在運動發動機的研發,例如長安智慧藍鯨新一代1.5T高壓直噴發動機、奇瑞鯤鵬2.0TGDI發動機。同時,三菱汽車技術更新迭代緩慢,導致其發動機產品逐漸失去競爭力,航天三菱的銷量也開始逐年下滑,從曾經的輝煌逐漸走向黯淡。到了2025年的今天,面對持續下滑的業績和中國汽車產業向電動化的快速轉型,三菱汽車作出了終止航天三菱合資的決定,這一決定不僅標志著三菱汽車在中國汽車生產領域的全面退出,也為其長達二十多年的在華合資歷程畫上了句號。
三菱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汽車企業之一,在改革開放前的1973年,三菱汽車開始向中國出口卡車,到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合資造車模式的興起,三菱開始與中國車企合作造車。進入21世紀后,三菱開始與中國車企合作生產乘用車。2006年,三菱入股東南汽車,將非整車原裝進口三菱轎車的研發、制造、銷售和售后等業務交給東南汽車運營,相繼引入包括戈藍、蘭瑟、翼神、君閣、風迪思等產品。不過,當時三菱在東南三菱的持股比例僅25%,沒有太多話語權。
2012年5月,廣汽三菱成立,由廣汽集團、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三菱商事株式會社三方合資經營,三方分別占50%、30%和20%股權,合作年限30年。2018年,廣汽三菱年銷14.4萬輛,是三菱進入中國以來的銷量巔峰。然而,由于缺乏技術支撐以及產品更新迭代緩慢,再加上中國車企快速崛起,廣汽三菱自2019年開始銷量出現下滑,并在2023年陷入生產經營危機,期間廣汽三菱多次辟謠退出中國的傳聞,但最終還是難逃一劫。2023年10月,三菱汽車發布公告,推進廣汽三菱中國業務的結構性改革,三菱品牌汽車在中國的本地生產將終止。廣汽三菱將成為廣汽集團全資子公司,用于生產的設施將由廣汽埃安使用。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本土企業已經取得顯著的成績。比亞迪、吉利、長城、奇瑞、長安等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和創新,在電池技術、智能網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重要地位,還在逐步走向國際市場。三菱汽車的退出,只是行業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