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譽為“廚電第一股”的華帝股份,在經歷了長達11年的“內斗”后,終于成為了一家家族企業。前不久召開的一次臨時股東會上,補選孫冬柏為公司第九屆董事會獨立董事后,華帝股份新董事會成員中,潘姓成員已占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公司章程刪去了“創始人親屬不得擔任高管”的條款,徹底改寫了由“華帝七君子”定下的“不許親戚進廠”的老規矩。
這場曠日持久的內斗,讓華帝股份大傷元氣,使其在高速發展的廚電市場中逐漸掉隊。曾與方太、老板電器并稱“方老華”三劍客的華帝股份,已被遠甩在身后。當老板電器在2024年營收邁過112億元大關時,華帝股份營收僅為63.72億元,不及對手一半。曾經的“雙百億”目標,如今已鮮有人提及。
內斗的陰影不僅籠罩在企業治理層面,更深刻影響了華帝股份的戰略實施、市場拓展以及品牌形象,使得這家老牌勁旅在面對行業迭代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時,顯得步履蹣跚。那么,這場漫長的權力博弈究竟如何改寫了華帝股份的命運?未來,徹底姓“潘”的華帝股份又將何去何從?
“七君子”協定瓦解,潘家十年上位史
華帝股份的前身,是1992年4月成立的中山華帝燃具有限公司,由黃文枝、鄧新華、黃啟均、李家康、關錫源、楊建輝、潘權枝(潘葉江之父)七位創始人聯合發起創立,外界尊稱“華帝七君子”。公司成立初,這七位便立下“君子協定”:股權均分、投票表決、少數服從多數,以及最重要的“不許親戚進廠”。這份協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維持了華帝股份內部權力平衡,使得公司即便在1999年曾短暫推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也依然保持著七人共治。
然而,這種平衡在2012年出現裂痕。創始人之一的黃文枝成為公司唯一實控人,打破了七人平分天下的局面。同年,華帝股份為提高市場地位,宣布收購百得廚衛100%股權。百得廚衛,這家由潘權枝所在的潘氏家族控制的企業,其母公司奮進投資由潘葉江、潘垣枝、潘錦枝持有77.5%的股權。華帝股份以7.89元/股的價格向奮進投資發行4200萬股,并支付4862萬元現金,共計3.8億元。交易完成后,奮進投資持有華帝14.6%的股份,加上潘權枝原有的股份,潘家在華帝股份的話語權陡然上升。
2013年,隨著管理層換屆選舉,潘氏家族成員陸續進入華帝股份管理層。潘權枝之子潘葉江出任華帝股份副董事長,其叔叔潘垣枝和潘浩標也同時進入董事會。權力交接的序幕正式拉開。
這場權力交接的高潮發生在2014年至2015年。2014年6月,黃文枝、鄧新華、何伯榮三人將其所持部分股權轉讓給潘葉江,使得潘葉江取代黃文枝,成為華帝股份新實際控制人。此后,作為創始人的關錫源和黃啟均也相繼從公司辭職。根據創始人之一李家康回憶,華帝股份收購百得廚衛時,潘葉江原本并沒有機會控股,是黃文枝為了培養二代接班人,力排眾議,說服黃啟均和關錫源退出公司并全力支持潘葉江上位。黃文枝的苦心,卻最終換來現實版的“農夫與蛇”。
2015年,潘葉江在老董事長大力支持下正式接管華帝股份。黃文枝曾特別囑咐他,由七位創始人共同持股的九洲公司第一大股東的地位千萬不能變。然而,潘葉江口頭答應得很爽快,轉頭就準備施行“推恩令”。同年5月,他提出“創始人年齡大了,將股份過戶給子女”的建議,意圖解散九洲公司,從而解除對自身的制約。然而,這一“削藩”意圖被時任董事長黃文枝堅決否定。
潘葉江并未就此罷休。2015年9月30日,在黃文枝退休前夕,潘葉江利用華帝股份當年經營下滑的困境,突然召開董事會。他以“董事長要對公司業績下降負責”為由,提出罷免黃文枝董事長一職的提案。最終,董事會以“6票同意、2票反對、1票棄權”通過這一提案,并重新選舉潘葉江為華帝股份新任董事長。黃文枝的離去,標志著潘葉江徹底掌握了最高話語權,九洲公司隨后也被肢解,潘葉江再無經營管理上的束縛。黃文枝曾約黃啟均和關錫源到家,現場向他們致歉:“實在對不起,我看錯了人”,并希望聯合華帝七君子中的五位,合力重新掌控華帝股份。2016年,以黃文枝為首的部分“七君子”成員起訴華帝股份,但最終以敗訴告終。
潘葉江的集權之路并未停止。2022年5月,華帝股份董事會完成換屆,楊建輝,這位華帝股份創始人中最后一位還在堅守的元老,也屆滿離任。最新選舉出的7名董事中,潘家就占了3個席位,包括潘葉江、潘垣枝和潘錦枝。同時,在華帝股份工作二十余年的元老級董秘兼常務副總裁吳剛,也退出華帝股份旗下兩家子公司的高管職位,董秘一職由潘浩標的女兒潘楚欣接任。
2023年3月,華帝股份與吳剛的矛盾徹底激化,華帝股份發布公告稱控股子公司華帝電子原董事長吳剛不配合公司審計工作,而吳剛則曝料華帝股份派保安強行限制其人身自由并意圖搶奪財務資料。這場被外界稱為“搶公章”的紛爭,本質上依然是前朝遺老和新朝勢力之爭。最終,華帝股份于2023年7月出面,以超過7800萬元的代價,收購了吳剛等人持有的華帝電子60%股份,將其收歸為全資子公司,宣告了長達十年的內斗暫告一段落。
至此,華帝股份的權力中樞基本全部由潘家接管,潘葉江任董事長和總裁,潘垣枝與潘浩標分別任副董事長和副總裁,董秘是潘楚欣。潘葉江用了十年時間,才徹底捋順內部治理結構,華帝股份終于姓“潘”。
華帝股份內斗下的業績浮沉和轉型之困
潘葉江掌舵華帝股份的這些年,也是華帝股份業績波動的幾年。2015年,潘葉江剛上任時,華帝股份營收已突破37億元,凈利潤2億元,市值逼近百億。他意氣風發地喊出營收、市值“雙百億”目標,隨后更是升級為“三年百億、五年做第一、六年兩百億”的宏圖。接管后前四年,華帝股份營收從2015年的37.20億元攀升至2018年的60.95億元。
2018年,華帝股份策劃了一場驚天動地的營銷事件。作為法國國家足球隊官方贊助商,華帝股份宣布“法國隊奪冠,華帝退全款”,這場營銷為華帝股份賺足了風頭,也推動華帝股份總營銷額超過10億元。然而,法國隊奪冠后,有媒體爆出華帝股份在天津和北京的經銷商負責人欠下約1.5億債務跑路失聯,導致兩地消費者退款無門,營銷活動出現不同程度的爛尾。
內斗的持續也消耗著華帝股份的元氣,尤其打擊了經銷商的信心。廠商頻繁換帥、營銷體系多番調整,使得經銷商動力不足,甚至有原華帝股份經銷商轉投競對品牌。潘葉江掌舵十年間,華帝股份更換了四任總經理,平均任期不足兩年,營銷體系更是調整七次。這背后,是家族企業決策鏈條和利益糾葛的深不可測。
2018年短暫高光后,華帝股份進入動蕩下滑期。2019年和2020年,華帝股份營收連續下滑,并在2020年跌破50億元。即便在2021年和2022年營收有所回升,但歸母凈利潤卻分別大降49.17%和30.98%。直到2023年,華帝股份才重回60億元級別的營收,并連續兩年實現營收利潤雙增。然而,2024年63.72億元的營收規模,距離潘葉江的“雙百億”目標仍相距甚遠。曾經被華帝股份甩在身后的老板電器,已憑借112.12億元的營收規模,近乎兩倍于華帝股份,徹底扭轉了行業格局。
令人擔憂的是,華帝股份業績“好轉”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外部因素。2025年一季度,華帝股份業績再次“變臉”,營收下降8.8%至12.60億元,歸母凈利潤下降14.33%至1.06億元。華帝股份解釋稱,這主要是受2024年一季度高基數及“國補”政策提前透支市場需求影響。中金公司測算顯示,國補政策對華帝股份2024年營收貢獻率約為15%,而2025年這一比例降至不足5%,直接導致其增長動能減弱。
在戰略層面,華帝股份的轉型顯得遲緩且效果不彰。潘葉江曾坦承“創二代比起父輩,面臨更重的行業迭代壓力”,然而華帝在線上轉型和高端化升級上均表現不佳。以2024年數據為例,華帝股份線下渠道營收31.48億元,占比近半,同比增長11.07%;線上渠道營收20.59億元,占比32.32%,卻同比下滑了11.07%。這意味著華帝股份依然嚴重依賴線下渠道。不過,線下門店的經銷商普遍反映,消費者對華帝股份品牌認知度低,甚至認為它是二三線品牌,產品性價比不高,導致門店主推方太、老板電器,華帝股份被冷落。
在產品結構上,華帝股份仍舊固守傳統。2024年,煙機、灶具、熱水器三大傳統廚電貢獻了華帝86.8%的營收,而集成灶、洗碗機、蒸烤一體機等新興廚電品類占比不足14%。其中,集成灶收入同比下滑16.35%,洗碗機更是大幅下滑36.58%。這與華帝股份最新的品牌定位“時尚科學廚電”大相徑庭。美的、方太、老板、火星人等同行都在新興廚電市場加大投入并取得顯著成效,而華帝股份在代表“時尚”的新興廚電上銷量和業績均不如意,旗艦蒸烤箱體銷量僅有數百套,洗碗機更是兩位數。
“潘氏”華帝股份,雖然在內部治理上實現了高度集中,但外部挑戰日益嚴峻。廚電行業已邁入高端化、智能化時代,留給華帝追趕的時間已然不多。如何平衡家族控股與專業治理,聚焦優勢領域,并真正實現高端化、數字化轉型,將是潘葉江未來十年的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