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國際會議中心燈光璀璨,李想站在舞臺中央揭曉理想首款純電SUV i8的售價:Pro版32.18萬元、Max版34.98萬元、Ultra版36.98萬元。然而當配置細節在大屏幕滾動時,現場掌聲卻參差不齊。只因理想汽車標志性的“冰箱彩電大沙發”首次被拆解,低配Pro版砍掉了車載冰箱、吸頂屏與小桌板。

對此,《一品汽車》注意到,那些期待以32萬獲得完整家庭娛樂體驗的用戶,突然發現必須再加1.5萬選裝費。一位預訂用戶在直播間彈幕中憤然寫道:“L系列標配的功能配置在i系列這里成為稀罕物,理想變了,初心成了選配。”
01
行業品牌背刺:
符號化配置的主動瓦解
Part One
縱觀理想汽車的崛起史,本質上是一部“用戶需求代名詞”的成長史。從理想ONE到L系列,全系標配冰箱、后排娛樂屏與Nappa真皮沙發的組合,成為其對抗BBA的差異化武器。這些配置在用戶端形成條件反射。以至于提到理想,即浮現全家出行時孩子看動畫、妻子取冷飲、老人陷進沙發的溫馨場景。

但是,理想i8的配置策略顛覆了這一傳統。Pro版作為入門車型,雖保留雙15.7英寸中控聯屏與基礎皮質座椅,卻閹割了二排吸頂屏、車載冰箱及折疊桌板。選裝這些“靈魂配置”需額外支付1.5萬元,相當于變相提高門檻。更令用戶心寒的是,就在三個月前,售價更低的全新L8煥新版仍全系標配冰箱彩電。

這種對品牌核心價值的搖擺,被老車主怒斥為“增程時代的屠龍少年,終成純電戰役的惡龍”。當冰箱彩電從品牌符號淪為價格博弈的籌碼,理想親手拆解了自己筑起的情感護城河。
02
市場豪賭:
高端純電的囚徒困境
Part Two

為維持高端定位,i8堆砌了硬核參數,720公里CLTC續航與5C超充技術,10分鐘補能500公里;全系雙電機四驅+雙腔空氣懸架,總功率400千瓦;標配英偉達Thor芯片(700TOPS算力)與激光雷達。但配置分級導致Pro版陷入尷尬,比智能化打不過同價位智己LS6的城市NOA,比性價比又遜于樂道L90的靈活租電方案。當用戶手握35萬預算,Max版與Pro版2.8萬的價差里,恰好卡著那套曾讓理想封神的“家庭娛樂套裝”。

對此,《一品汽車》認為,縱然理想有著3000座超充站、15600根充電樁的基建投入,但i8的發布難掩一個事實,入門款在用戶心智中已成“殘缺品”。
03
產品分裂:
成本與體驗的失衡之舞
Part Three
事實上,掀開i8的配置表,可見理想在成本控制與體驗完整性間的掙扎,Pro版減配娛樂系統卻保留雙腔空懸、CDC減震器等高端底盤配置;Ultra版搭載97.8度電池實現720公里續航,Pro版僅90.1度電續航670公里。同時,自研碳化硅電機將電驅效率提至93.08%,但二排遮陽簾、流媒體后視鏡等舒適配置仍作選裝。

這種分裂直接反映到空間設計背景下,雖然李想宣稱i8的第三排比Model Y第二排更寬敞,但低配車型取消吸頂屏后,車頂留出的“黑洞”反而強化了簡陋感。更矛盾的是,Pro版用戶若想獲得完整體驗,總支出將逼近35萬——這恰恰是2023款L8 Ultra的成交區間。由此可見,當空氣懸架成為標配而冰箱淪為選配,理想的“家庭優先”人設正在鋼筋與棉絮的錯配中崩塌。
04
信任危機:
用戶共識的鏈式崩解
Part Four
輿論的反噬比預期更猛烈,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當小米、樂道等新勢力仍在堅持“入門即頂配”策略時,理想的退縮可能引發中產家庭用戶的集體倒戈。畢竟沒人愿意在35萬價位比較選裝清單時,發現自己的車比鄰座少了一塊屏。

對此,《一品汽車》認為,i8的定價困局折射了整個高端純電市場的窒息感。2025年1-6月,國內40萬元以上電動車銷量同比下滑12%,理想MEGA憑借設計突圍成為孤例。為破解魔咒,理想押注兩項戰略,VLA司機大模型投入60億元研發資金,占年研發預算45%,并推行自動充電機器人提升補能體驗。

但這些技術尚未轉化為用戶可感知的價值,設想一下,奔著冰箱彩電大沙發來門店看車,當銷售顧問向潛客解釋Thor芯片的FP4精度算力達2000TOPS時,客戶打斷他:“所以低配版能讓孩子安靜看動畫片嗎?”
當車企用TOPS替代冰箱容積作為賣點時,這場高端游戲已偏離用戶真實的詩與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