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沃爾沃汽車正式推出全新SMA超級混動架構,以及基于該架構打造的首款車型--全新沃爾沃XC70。全新XC70是沃爾沃首款長續航超級混動SUV,其純電續航里程可達200+km(CLTC工況),還可適配兩驅、四驅需求與不同容量的電池,成為沃爾沃迄今為止續航最長的插電混動車型。
作為架構化造車的先驅和典范,沃爾沃曾憑借前瞻的架構設計,打造眾多暢銷車型,贏得百萬車主信賴。沃爾沃的SPA架構,開創了多項行業技術先河,奠定了燃油車產品矩陣的優勢。SPA2架構,再次樹立了豪華純電車型的標桿。而此次推出的全新SMA超級混動架構,則將填補當前豪華超混市場的空白,進一步夯實沃爾沃在豪華新能源市場的領先地位。
目前新能源市場,混動出現了不同流派,“插混”和“增程”各有自己的簇擁。它們都屬于新能源,卻在動力系統的核心邏輯上,走了兩條不同的路。沃爾沃沒有跟風時下火熱的增程式,而是堅定地擁抱插電混動,我認為這不是技術問題,是沃爾沃工程哲學與品牌的堅持。

要理解沃爾沃的堅持,首先需要厘清兩者的核心差別。插電式混動(PHEV)是油電并行,車輛搭載一套電驅動系統和一套內燃機系統,兩者既可以獨立工作,也能協同配合。電驅可以覆蓋日常通勤,內燃機負責遠距離續航,最關鍵的是:內燃機既能驅動車輪,也能給電池補能。而增程式混動(EREV)看起來像電動車,但核心哲學是“電驅動,發動機不碰車輪”,發動機只是一個“發電機”,用來給電池供電,電動機才是唯一的動力來源。換句話說,它更像是一個隨車攜帶的“移動充電寶”。
聽上去,增程是不是更純粹?更簡單?并不是,技術純粹≠工程最優。從工程角度看,增程的弊端并不少,從油到電,再從電到驅動輪,兩次能量轉化損耗高于插混的“油→輪”直驅。而插混的優勢恰恰在這里:城市用電,遠途用油,高效切換;動力更直接,發動機在高速段可直接輸出,避免“發電再驅動”的二次損耗;架構成熟可靠,不會讓電機、電池、發動機處于充放電的功率上限,對電池壽命有利。
增程為了規避這些劣勢,采用大電機、大電池的方案,讓駕駛體驗盡可能接近于純電動車,增程模式作為一個備案,這種策略贏得了消費者認可。而當時插混只采用小電機和小電池,所以消費者覺得插混不高級,電感化不強。但當下行情變了,如今以沃爾沃為代表的插混也采用大電機、大電池的方案,再加上增程沒有的工況模式,具備增程所有的優點,還擁有增程不具備的性能、能耗和可靠性。我想,沃爾沃之所以選擇插混,是因為它相信工程的嚴謹勝過潮流的喧囂。它造的不是“新能源”,而是符合它對人性、安全和可持續理解的汽車。

SMA的技術優勢分別為S、M、A所代表的含義中。A為架構,可擴展性與模塊化設計是其一大優勢,它支持中型至大型轎車/SUV開發,覆蓋兩驅/四驅及不同容量動力電池,滿足多樣化需求。M為模塊化,指超級混動模塊,采用混動專用發動機(DHE, Dedicated Hybrid Engine)和混動專用變速器(DHT, Dedicated Hybrid Transmission)。“S”源自SPA架構中的“Scalable”,除此以外,S還有另外三個意思,Smart(智能)、Safety(安全)和Sustainability(可持續性)。SMA采用中央集中式電子架構,支持OTA升級,未來可通過軟硬件迭代實現城市NPA領航輔助駕駛功能。SMA架構集成沃爾沃底層安全技術基因,主被動安全上都實現一流水準。
SMA架構下的沃爾沃XC70表現如何呢。
在動力性指標上,XC70搭載的1.5T發動機最大功率為120kW;P1電機最大功率為60kW;P2電機最大功率為107kW;P4電機最大功率為156kW。這套系統賦能沃爾沃XC70的百公里加速時間僅為5.28秒。
XC70使用的是寧德時代CTP技術,CLTC工況下純電續航突破200公里,完全可以滿足日常充電需求。
這臺混動專屬的1.5T發動機熱效率達到42%,配合三擋DHT混動專用變速箱,沃爾沃XC70的整車綜合續航可以突破1200公里,遠超同級插混車型;而且饋電油耗可低至5.85L/100km。對于一臺中大型SUV車型來說,要達成這個成績非常不容易。
多數的P1+P3電機架構下的混動是用電機性能彌補系統功率不足和能耗問題,在平衡經濟性和成本考量上往往會用一臺自然吸氣發動機,這就導致了車輛極速和失速問題,彌補方案就是限制電量,本質上還是限制功率。
SMA架構的模塊化潛力為沃爾沃構建了長遠的產品矩陣基礎——從XC70到未來的轎車、中小型SUV,它能快速適配不同車型需求,形成差異化競爭力。對于消費者而言,這意味著選擇不僅限于當下的200多公里純電續航或5.28秒破百性能,更包括未來通過OTA解鎖的高階智駕、持續優化的能耗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