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Data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的銷量同比增長4.9%至4447.4萬輛。僅從銷量層面看來,全球汽車市場的形勢似乎是一片大好。
然而,通過整理近日10家跨國車企相繼發布的今年二季度(即4月至6月,日系車企為2025財年第一財季)和上半年財報卻發現,營收下滑和利潤暴跌是普遍存在的,即便有車企營收實現不錯的增長,利潤也是大幅削減的。

各家車企表現不佳的原因雖各有差異,但部分原因是相同的,比如美國市場進口汽車和零部件關稅提高嚴重影響銷量和利潤、市場競爭加劇、電動化轉型壓力較大等。
營收凈利潤雙雙走跌
依次來看,作為全球汽車集團巨頭之一的大眾汽車集團,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大致與去年持平,只微跌0.3%至1584億歐元(相當于13,014.1億元人民幣),營業利潤卻下跌33%至67億歐元(約合550.5億元人民幣)。其中,二季度大眾汽車的營收同比下跌3%,營業利潤跌幅為29.4%。
大眾在財報中指出,利潤大幅下滑主要是美國對進口車和零部件關稅上調與重組導致的,甚至直接點出前者給集團造成高達13億歐元的成本。
同時,奧迪、大眾乘用車以及集團旗下軟件公司CARIAD的重組準備金約7億歐元,二氧化碳排放法規相關的費用支出等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此外,大眾還認為目前利潤率較低的純電車型銷量增加,也是集團盈利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用汽車未公布上半年數據,但從二季度情況來看基本與大眾相同,營收微跌1.8%至471.2億美元(相當于3,387.3億元人民幣),凈利潤同比下跌35.4%至18.95億元(約合136.3億元人民幣)。
通用的財報顯示,4月開始實施的美國新進口關稅政策給集團造成了11億美元的成本,這是集團利潤下滑的最主要因素。通用還表示,盡管已經通過削減成本和戰略調整降低關稅帶來的額外成本,但預計全年關稅會造成40億美元至50億美元的損失。
與通用相比,同樣擁有美國血統的Stellantis日子更難過。今年上半年,Stellantis營收為742.6億歐元(相當于6,101.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跌13%,凈虧損22.6億歐元(約合185.4億元人民幣),而去年同期的凈利潤為56.5億歐元。
對于凈利潤直接由盈轉虧,Stellantis的解釋是,北美市場銷量持續下滑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北美,尤其是美國市場,Stellantis的銷量就已連續走跌數年,原本計劃今年通過產品調整等措施提振該區域市場的表現,但美國新的進口關稅政策打亂了這一計劃。

為了降低關稅的影響,今年4月Stellantis曾暫停加拿大和墨西哥部分工廠的生產。Stellantis稱,今年上半年美國新進口關稅已經造成3億歐元的損失,全年的損失可能達到15億歐元左右。
此外,和大眾一樣,Stellantis也進行了內部重組,涉及取消氫能源汽車項目、調整汽車制造平臺以適應混合動力車市場需求等調整,由于輕型商用車業務向電動化的轉型進程緩慢,集團還面臨著可能高達26億歐元的歐盟碳排放罰款風險,這一系列的成本接近33億歐元。
即便不將這些費用計入其中,Stellantis的調整后營業利潤也僅為5億歐元左右,幾乎只有去年同期84.6億歐元的零頭。
上半年營收和凈利潤雙雙走跌的還有奔馳集團,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集團營業收入663.8億歐元(相當于5,453.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8.6%,凈利潤同比下跌55.8%至26.9億歐元(約合220.8億元人民幣),其中二季度營收為331.53億歐元,同比下滑9.8%,凈利潤的跌幅更是達到68.7%。

這一成績的背后是,上半年奔馳在中國、北美和歐洲這三大最重要的區域市場銷量均走跌,其中中國市場的的跌幅最大為14%。而受新進口關稅的影響,二季度奔馳在美國市場的銷量也同比下跌12%。奔馳在財報中稱,部分車款進入新舊交替階段也是銷量和利潤雙雙下滑的重要原因。
所有車企無一幸免
與上述車企多公布了上半年的整體情況不同,現代、特斯拉、起亞、日產、和三菱則只公布了二季度的表現。
其實,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來說,今年二季度算是喜憂參半,得益于銷量的持續增長,兩者的營收分別為創下48.3萬億韓元(相當于2,496.4億元人民幣)和29.4萬億韓元(約合1,517.4億元人民幣),均刷新各自的單季度營收歷史新高,但可惜的是凈利潤卻分別下跌22.1%和23.3%。
對此,現代和起亞均指出主要的原因是美國進口關稅政策的變動和生產成本的上升。

雖然現代-起亞集團在美國擁有現代汽車阿拉巴馬工廠和起亞汽車喬治亞工廠,但這兩座工廠還無法完全滿足美國市場的需求。要知道,即便加上今年3月動工的喬治亞州電動汽車工廠,集團在美國的年產能將達到100萬輛,但這仍遠遠低于去年全年其在美國共計170萬輛的銷量。因此,目前現代-起亞依舊需要從韓國進口大量車型到美國,在新關稅政策下,相應的成本勢必要大幅增加。
由于電池、鋼材等關鍵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特別是生產電池的鋰、鎳、鈷等原材料價格劇烈波動,導致電動車成本增加,又因為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的銷量不斷攀升,集團整體的生產成本大幅提高。
作為專攻新能源市場的車企,特斯拉的生產成本自然也有所增加,同時它在美國市場也受到進口關稅的影響,再加上在中國、美國和歐洲的銷量均不佳,因此今年二季度其營收同比下跌12.0%至225.0億美元(相當于1,617.9億元人民幣),凈利潤下跌16.0%至11.7億美元(約合84.3億元人民幣)。

9月美國將開始取消電動車的稅收抵免優惠,屆時特斯拉在美國的銷量可能還會進一步減少。特斯拉CEO馬斯克也稱,接下來銷量可能會連續數個季度出現走跌,為此他確認特斯拉旗下的平價車應該會在下半年進行量產。
對于接下來的走勢,日產汽車也持較為悲觀的態度,認為接下來的二季度的銷量和利潤不會有所好轉。
繼2024財年虧損之后,今年第一財季日產汽車再次出現虧損,營收2.7億日元(相當于1,305.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跌9.7%,凈虧損1,157億日元(約合55.9億元人民幣)。這是日產汽車有史以來第一次在財年的第一財季出現虧損。
美國進口關稅給日產汽車造成了687億日元的損失,但日產銷量和營收雙雙減少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日產正在縮減產能“斷臂求生”,計劃到2026財年全球產能削減20%。

另一家日系車企三菱汽車的情況更糟,今年第一財季其營收雖只下跌3%至6090億日元(約合294.4億元人民幣),雖然它在美國市場的年銷量僅為10萬輛左右,但美國進口關稅政策和終端優惠仍造成144億日元的額外成本。因此,第一財季三菱的凈利潤僅為7.38億日元(相當于0.4億元人民幣),同比下跌97.5%。
而在美國市場年銷量同樣為10萬余輛的沃爾沃集團,也遭受到進口車關稅變動的重創。為了應對美國電動車市場需求的低迷,沃爾沃已開始從美國市場中撤出轎車和旅行車,目前僅在該市場銷售其全球13款車型中的約一半。
是以,今年二季度沃爾沃營收同比下跌12%至1,229億瑞典克朗(約合903.9億元人民幣),調整后的營業利潤為134.8億瑞典克朗(相當于99.1億元人民幣),同比跌幅為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