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尼大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改款之后的吉姆尼被不少人譽為越野神器,設計時尚、尺寸小巧、通過能力不錯,雖然沒有太多的救援能力,但勝在一個可玩性強上。

上一代吉姆尼其實是非常成功的車型,用戶口碑不錯。
但要知道,上一代的吉姆尼是98年就上市的車型,在售接近20年,是一臺非常有歷史感的車型,做好了機械素養,但智能、時尚產品力留白。
現款吉姆尼,也就是有“大G設計理念”的產品,其實早在20年左右就已經開始銷售。
如果沿用三代吉姆尼的價格體系,四代吉姆尼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有一個非常尷尬的點,18年前后,退出了中國市場。

母品牌撤出,意味著沒有銷售體系,同時沒有人引入,沒有人做3C、排放標定等工作。
天津港小批量引入過吉姆尼,但當年的銷售價格在30萬左右,網友直呼太貴了!定價超出預期的關鍵原因,是在于沒有人做認證,拿不到合格證就沒辦法上牌。
所以,這也不能完全怪天津港,誰讓鈴木退出了。

但隨著日本本土吉姆尼價格的下調、匯率的調整、測試成本的均攤,其實現款吉姆尼的價格已經趨于正常。
一臺價格16萬多,跌破17萬還算正常。
雖然相比于三代吉姆尼13萬左右的價格還有4萬的差距,但已經能被很多人接受了,留意下越野圈的吉姆尼數量正在增多,主要就是價格下來了。
考慮到鈴木退出了國內市場,想要回到當年13萬買吉姆尼的時代完全不可能了,畢竟沒有人兜底做測試、驗證,這些成本都將會轉嫁在消費者頭上。

對于鈴木,國內消費者有復雜的情感。
不少消費者都肯定鈴木的價值,這是一個非常有信仰、情懷、堅持的日系品牌,在國內有小車之王的稱號,奧拓、雨燕、北斗星,不僅僅價格低廉,油耗經濟,同時購買成本非常低。
在當年的燃油車市場中,鈴木的擁躉不在少數。
可惜的是,鈴木率先表示要退出中國市場,放棄了國內這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其實鈴木可以在國內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但因為自己的堅持而放棄。

24年,鈴木全球銷量跌破全球前十,略顯遺憾,其主要的核心市場是日本、印度、歐洲,小型化的結果就是無法走向全世界,這也意味著鈴木的發展機會只能在個別市場中。
但即便如此,國內消費者對鈴木的肯定度依舊不低。
一個是,看得見的是質量穩定,另一個是,的確在日常代步方面,鈴木當年提供給了消費者不錯的選擇,最為關鍵的是在保留的摩托車市場中,鈴木在國內的口碑不錯。

濟南輕騎鈴木去年銷量33萬臺,豪爵鈴木去年銷量193萬,摩托車板塊鈴木每年還能在國內獲得220萬臺左右的新車銷量。
雖然其汽車市場失意,但在國內的摩托車板塊,鈴木的價值尚未衰退。